5种暑邪病 中医轻松解
夏天是属于孩子的灿烂时节,但是一到8月,便进入了又闷又湿又热的三伏天。这种特殊的天气潜伏着不少疾病危机,暑湿感冒、腹泻、食欲差等也是这个时节孩子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与其他季节的表现大不一样,治疗和护理也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闷热的三伏天,为防止暑邪的侵袭,家长该注意些什么呢?
暑邪病的3个特点
夏至过后立秋之前,正是中医所讲的暑邪肆虐之时。暑邪的致病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暑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故可出现心烦、面赤等症状。
2.暑邪性升散,容易耗伤人体正气并损伤津液,所以炎炎夏日,宝宝患病后往往伴有口渴、倦怠、乏力等症状。
3.暑邪多挟有湿邪,二者同时作用于人体,所以患儿除了有发热、心烦、口渴等症状外,还会出现胸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谨防5种暑邪病
1.夏季热
病症解说
炎夏酷暑的季节,婴幼儿常会有一种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中医称为夏季热,又叫暑热症。临床上,孩子除了发烧以外,还有多饮、多尿、少汗、汗闭等症状,最常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这是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加上发汗机能不健全,以致排汗不畅,散热较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热环境,造成发热反复,并且每次都持久不退。
中医认为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的阳热症状,如发热、心烦、面赤等,所以“发烧”是夏季热最常见的症状。体温每天从清晨起逐步上升,中午持续,午后渐退,傍晚最低,入夜后又开始升高,每日体温呈规则性变化,一直持续到夏季结束。在这期间如果宝宝没有其他疾病,除了发热及食欲不振、哭闹等反应外,很少有其他不适症状。
专家支招
对于夏季热的治疗,基本上不需借助药物,退烧药仅是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宝宝少汗或无汗时,可以给孩子来个温水浴,每天1~2次,促使皮肤血管扩张以帮助散热。
西瓜自古以来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消夏解暑良品,可人们大多是鲜食瓜瓤,瓜皮当废物弃之。其实西瓜皮经过适当加工,利用价值很高。应选择青皮种类的西瓜,将瓜洗净,用刀将含有蜡质的青表皮切下,晒干后即为西瓜翠衣。西瓜翠衣性味甘凉,加入适量冰糖煎茶饮用,可治暑热烦渴、水肿、口舌生疮、中暑以及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烦咳不止等。
另外,这个季节还可选择其他具有解毒、消暑、清热、养胃、生津、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品,如冬瓜和绿豆汤、百合汤、酸梅汤等,也是不错的消暑办法。
积极预防
患有暑热症的孩子,由于次年夏季很有可能复发,因此在闷热季节来临之前,要鼓励孩子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以提高对环境变化及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另外,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过紧,要穿柔软、宽大吸汗的衣服,并且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和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2.苦夏
病症解说
苦夏又称注夏或疰夏,是小儿独发于夏季的季节性疾病,以全身疲困倦怠、身体瘦弱、饮食不思、大便失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引起苦夏的病因有两方面:一为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薄弱,不能耐受夏季暑湿之气的熏蒸,导致脾胃失和;二为感受时令之气,暑湿困阻于体内,致脾胃失和。苦夏常见的有以下2种临床表现:
1.湿困脾胃 症见饮食不振、精神困乏、喜卧思睡、懒言少语、大便失调,或体内热气散不去而烦闷不安,小便黄赤,舌苔白腻或微黄腻等。治疗原则为醒脾化湿。
2.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脾胃素虚或疾病伤及机体正气,失于调护。又逢夏季闷热,暑邪和湿邪共同作用,脾失健运,均可致脾胃虚弱。症见精神不振、身体瘦弱、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肢软无力、大便稀溏等。治疗原则为健脾补气,并且要注意化湿。
专家支招
1.荷叶粥 将鲜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大米、冰糖煮粥。荷叶性味苦、涩,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大米味甘而温,配合冰糖调口味,三者结合,有健胃解暑的功效。
2.桑椹茶 桑椹性寒,味甘,为夏令佳果,有滋阴养液之功效。苦夏正是由于邪热伤阴耗液,才会出现烦躁不宁、口渴多饮,故小儿苦夏者,宜用桑椹煎水饮用,或取紫黑熟透的桑椹生吃。
3.番茄西瓜汁 番茄性凉,味酸甘而多汁,有清暑热、生津液、解烦渴的作用。对于发热烦渴、口干舌燥的孩子,可用番茄适量,洗净切片,水煎代茶饮,热饮或冷饮都可。也可用番茄汁同西瓜汁各半杯,混合后服下,或用番茄汁半杯,甘蔗汁一酒盅,混匀服用。
4.鲜芦根茶 芦根性寒,味甘,最能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当苦夏的孩子出现身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多饮时,可选用新鲜的芦根水煎当茶饮用,既能清热,又能除烦、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