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被支持人贩子全部死刑的帖子刷屏了,新一轮的“是中国人就转”、“是妈妈就转”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瞬间点燃了一大群妈妈的激愤。
看到这个泪流满面的孩子,谁不为之动容!
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都是,先放一批催人泪下的被拐卖儿童惨状的照片以及父母伤心欲绝的照片,充分激发读者的同情和共情,然后把矛头指向人贩子,最后指向立法,群情激昂地喊出:呼吁人贩子一律死刑,呼吁买卖同罪。就好像我们的立法机构都是纵容人贩子的帮凶,竟然能容忍这些没有人性的人活在世上。
小编作为一位目前,看到这些照片也会伤心落泪,无法想象失去自己孩子的会是怎样的痛苦。但法学界、社会学界则多从专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事实上,拐卖妇女儿童情节严重的罪犯被判死刑,在我国不是没有先例;至于“是否该一律判死刑”,则成为争论的焦点所在。
法律专家:人贩判死刑救不了孩子!
法学博士姜晓妍女士称: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个人非常非常愤恨人贩子!可是,正因为学过几年法律,让我学会理性、客观的看待问题。首先,死刑对犯罪的震摄力非常有限,故意杀人罪的首选是死刑,可现实是故意杀人的犯罪无法禁止;其次,如果判人贩一律死刑,那人贩子就会成为活在刀尖的亡命之徒,中国人都知道,亡命之徒可怕且不好抓,把人贩一律判死刑,更可能的是把被拐的孩子陷入危险境地,也增加警察抓捕的困难;最后,我学程序法的,在心里对犯罪嫌疑人有一种无罪推定情结,不管多么罪大恶极的嫌疑人都要给予辩护的机会,而不能一律判死。
法学博士齐晓伶:因为人贩一旦即将被抓,就会面临死刑,亡命之徒会怎么对待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带着一起被抓?孩子得到解救?
广州律师张慧:犯罪分子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应该遵循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简言之,就是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罪刑相称。不应该一刀切、所有的人贩子都应该判处死刑,应该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来做判断。现实中,有不少人贩子贩卖的儿童,是由其亲生父母主动出售的,人贩子在中间起中介作用。并且,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过严刑峻法来震慑犯罪,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说法律越严苛,犯罪行为就越少发生。也就是说,死刑未必能根治人贩子问题。“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死刑废除后犯罪率并没有随之增加,而是降低了。废除死刑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我们国家近年来实际上也在减少死刑。”
知名刑诉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永忠教授:对于非暴力犯罪判处死刑,要尽早争取废除。“刑法的威慑力实际上是有限的,杀人要偿命,但自古以来杀人的事从来没有断过。关键是作案的人没想到犯案后就会被追究。刑法的威慑力不是没有,而是不要把它神化了,它不是万能的。”
从法律层面出发,怎么才能尽量减少拐卖儿童呢?
1.增加对收买人的刑罚
按照目前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而这些被拐儿童的购买者通常都是家里没有孩子的农村家庭,对被买儿童不仅没有虐待行为,反而当自己亲生骨肉一样对待,都符合这一条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于是购买儿童的一方完全不承担法律责任,市场需求又长期存在,这门生意如何杜绝得了?
所以,法律责任是一定要承担的,但不是网上盛传的“买卖同罪”。仍然是罪刑相适应原则,贩毒和吸毒不同罪,倒卖野生动物制品和购买这些产品也不同罪,都是一个道理。
2.大力增加宣传,从村干部抓起
上面说过,购买儿童的大多是农村没有孩子的家庭,或者没有男孩的家庭。他们对法律并不是很了解,而人贩子又恰恰满足了他们对“养儿防老”的刚性需求。
然而,在警察解救被拐儿童时,经常遇到村民的激烈反抗,大多需要趁夜实行解救。原因就是村民对孩子也是一片真心,更是对养育后代的一种执着,村民共同体心知肚明,同仇敌忾。
所以,法制宣传教育要从村干部抓起,责任到人,让普通村民真正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
3.捋顺收养程序,让领养不再复杂难懂
这一点,釜底抽薪,把购买儿童的需求彻底掐断。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合法、正规、透明、方便的途径能够领养一个孩子,谁还会冒着被判刑的危险去买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呢?
根据《收养法》,领养程序倒是不复杂,复杂的是去哪儿能找到合适的孩子领养。抚养孩子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可不可以有一个方便的途径将孩子交给需要的家庭领养,政府如何疏通这个渠道。我想这是比惩治人贩子更紧迫更重要的问题。
从需求源头入手,利用市场的方法杜绝一种交易,远比高压方法来得有效率。
做好一个家长的职责,为孩子的安全做好保障
在各方讨论的声音中,某微信公众号抛出了一个貌似惊人的言论:你只是帮别人赚钱。指出朋友圈刷"人贩死刑"是在做营销!
作为家长,转发倡导不如做些更实际的,把拐骗者的欺骗伎俩告诉孩子,并教育孩子如何避免被拐骗,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脱,以培养孩子提高警惕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听听安防专家王大伟教授怎么说吧!
1.王大伟教授:揭秘坏人诱骗孩子的招数
2.教孩子3首保命童谣
3.网友支招:安全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网友儿女手中宝:孩子一出门总是特兴奋,好奇心强,东摸摸西瞧瞧,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警惕,孩子也容易走失。即便是在商场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也时常发生广播寻找孩子的事件,这要是没遇到坏人,那将会是你后悔一辈子的事情呀!因此,树立安全意识是有必要的,提前防范是有必要的。
1.和父母走散后,不要哭、不要乱跑,一定在原地等。
2.教孩子认识警察、保安,商场服务台、警察局等等。和父母走散后,找这些人求助。
3.在孩子的衣服内侧写上父母的电话号码。
4.制作紧急联络卡让孩子随身携带,上面写有孩子的姓名、血型、生日、父母电话。告诉孩子,真的与父母走失后,把这张卡片交给警察叔叔。
5.外出时给孩子穿鲜艳的衣服,在人群中能很快找到。
网友勋之初: 想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以前我们小时候家长从没管过我们,也没听说哪有小孩丢了。以前的小朋友都是成群结众的玩儿,现在的孩子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玩玩具。嗨!现在的社会这么复杂,单靠孩子一个人怎么可能敌得过坏人。家长须处处小心照看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但平时也应该多给孩子灌输一些安全教育知识。
1.不跟陌生人走,包括陌生的小朋友。
2.不给陌生人开门。家长敲门的同时说:“**(宝宝的名字),我是妈妈。”
3.吃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妈妈同意。
4.记得咱家的位置,记得妈妈的电话号码。
5.如果走丢了原地等,妈妈一定会来找你的。